通过脑生理来研究意识的“难问题”是浪费时间 意识的“难问题”主要是指意识的感受和主观性问题。 意识的感受指的是意识给予我们的主观体验、体会和感受;此感受不同于哲学的“可感受性”,而哲学中的“可感受性”是抽象地,表层地界定,它相当于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主观性问题指的是我们的主观经验和欲望。 现目前,通过脑神经生理过程来研究意识的问题是意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活动,特别是对意识“难问题”的研究离开了脑神经生理过程的研究更无从下手。如同“物质决定意识”一样。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通过脑神经生理的过程来研究意识的问题是在浪费时间,徒劳无功。原因如下: 一:感受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亲身体验到,感觉到它的存在,体验到良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在《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作者:高新民、武汉出版社)中的描述:“感受也有不同于感觉的地方,如不能定位,不直接依赖于感受器,有愉快和不愉快这些特定的性性”。 感受按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感受和负感受两种。 正感受指的是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体验,回味,心灵感应着美好的体会的感受,是人们甚感安逸,舒服的感受,如甜觉、香觉、性觉所产生的感受。 负感受指的是给予了我们不好的体验,回味,给予了心灵不良的体会的感受,我们的心理总觉得不安逸,不舒服,难受,如痛觉、苦觉、臭觉所产生的感受。由于感受只有这两种形式,只有这两种极性导致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也只有这两个极:欢快与痛苦,正义与邪恶,喜与悲,好与坏,美与丑。 由于在世面上流传的有关感受的假说比较混乱,至此,作者得先澄清三个观点: (1)感觉与感受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事物,不是一回事。 (2)感受是跟随于感觉的形成而形成,它是感觉存在的体验。 (3)感觉与感受呈因果的关系,感觉是因,感受是果,感受是感觉运动后所留下的情感痕迹。 感觉决定感受的形成和发展,感受的形成和发展在于感觉满足或者阻碍相应先天性心意的状况而定;正感觉决定正感受,负感觉决定负感受。感受的产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心态,影响到我们的心理活动。 若从来源这一角度予化分,感受可以化分为躯体的感受和内心的感受。 躯体的感受指的是“通常的”感觉决定而形成的感受,它是比较原始的,直接的。 内心的感受指的是由于我们主观的变化,最终引起的心灵的感觉——地程感应所决定的感受;具体地,内心的感受指的是心意的满足或者阻碍后产生的地程感应所决定的感受。 ——————感受的形成是感觉直接决定的,而不是由脑神经生理过程直接决定的。脑神经生理的过程只直接决定了感觉的形成而不是感受的形成。 二:意识的主观经验和欲望也不是脑神经生理过程直接决定的。 主观经验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心理定势能说明这个问题。欲望的产生是在心理能量(心意地位)的参与下完成的,而不是由脑生理过程直接决定的,心理能量起到了桥梁作用。 ——————从脑神经生理过程来研究意识的“难问题”是多么的错误。 由于时间关系暂谈这里。
|